首頁 > 教會 > 教會發展
第五日早堂研經會‧耶穌的神蹟不是肉身的醫治,乃是建立敬拜神的群體的神蹟
鮑維均呼籲教會打破兩下阻隔的牆,建立真正合一的群體
2005年08月05日10時52分 上午 Posted.
早上研經會由樓恩德牧師主持,開始禱文約如下:
「感謝你,你是我們的磐石、我們的山寨。有時我們會軟弱,但你的膀臂扶持我們。你知道我們心靈的乾涸、我們的需要。求你的話語每一天臨到我們。」
「過去4天你給我們你的話語,每日的嗎哪。願我們眾人心存謙卑、飢渴慕義、樂意行道的心,領受你的話語。你的話像雨雪從天而降,不單滋潤我們眾人的心、更叫人多結果子。求你你在我們當中,與我們同在。求你恩待講道的、翻譯的,以致眾人有所領受。祈禱交托,奉主耶穌基督名求。」
鮑維均牧師講道:「來跟從我」
早堂研經會為鮑維均牧師講道。講題為「來跟從我」,經文選自馬太福音9章18至26節。
鮑牧師說,很多人認為馬太福音第8、9章重要性不高,原因有幾個:
1. 人們以為前面5至7章登上寶訓是福音書精華,所以覺得後面不用看,但這想法是不正確的;
2. 看了登山寶訓後,覺得做不到耶穌所說的要求,因此也不願再看後幾章;
3. 人們看重耶穌的言訓,少提及耶穌的事跡,很多只著重十字架和復活;
4. 馬太福音第8、9章予人零散感,沒有其他章節的秩序,因此覺得不重要。
馬太福音8、9章裡有對教會非常重要的訊息
但鮑牧師說這兩章看似零散:裡面夾雜醫治神蹟的記載、大自然界的神蹟和呼召人的經文。他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1. 馬太寫時有很多故事,因此把零散的神跡故事隨意放在兩章裡;但馬太是很仔細的人,這可能性不大;
2. 這兩章合起來有什麼意思呢﹖若神蹟的記載只為讓人知道耶穌的能力,只需寫數個便夠了。但鮑牧師認為這兩章寫與教會有很大的關係,裡面有對教會非常重要的訊息。
耶穌所行醫治的神蹟與群體的關係
鮑牧師特別以9章18節一個特別的神蹟說明第8、9章與教會的關係,這經文的特別之處是在神蹟裡夾雜了另一個神蹟,而且作者明明告訴讀者要兩件事一起看。
這經文有兩個重點:
1. 與基督有關係
登山寶訓結論在7章28節,說眾人都驚訝於耶穌的教導,充份表現耶穌教導權柄;而8、9章寫了耶穌行的許多神蹟,則描繪了耶穌行動的權柄,兩者同樣是權柄的彰顯。兩個神蹟故事裡記載了管會堂的和百夫長——外邦和猶太人的領袖都要跪拜耶穌,顯現耶穌獨有的位格。但鮑牧師更強調這經文與教會的關係。
2. 與群體有關係:新群體的建造
鮑牧師認為這些故事與教會有很大關係,且經常被忽略。
這兩個故事有兩個共通處有二:
第一,兩個女人都是不潔的婦人,在當時極受輕視;
第二,耶穌都觸摸她們,令猶太人吃驚非常。猶太人特別重視要與外邦人的分別特別強調安息日、割禮和潔淨的禮,與外邦人劃清界線。但這時耶穌與不潔的人接觸,鮑牧師說這不是一個表現耶穌的威勢的醫治故事,乃將猶太人的群體拆毁,表示耶穌時代是新的群體建造時。
耶穌的神蹟不是醫治,乃是「聖殿祭禮」的問題
鮑牧師指出馬太福音8、9章記載的多個神蹟都有共通點:每一個被醫治的都是不潔的群體,女性、外邦人、不潔的,但耶穌都伸手摸他,這是猶太人絕不會做的,裡面不是強調醫治的問題,而是聖殿祭禮的問題。
耶穌的神蹟不是醫治,乃是「誰能成為神的子民」的問題
誰能成為神的子民﹖誰最有資格做到耶穌在登上寶訓要求﹖不是外邦人,乃是最不被接納的群體。
在8章提到耶穌醫治了被社會隔離的痲瘋病人、不被接納的種族、以及因性別被輕看的,甚至最不潔淨的被鬼附的人——最不潔的群體仍被神醫治,鮑牧師說這是作者馬太的重點:不是獨立的講神蹟,乃是顯出「誰可接受神的恩典」的問題。
這些被醫治的人是猶太人最不接受的群體,但8章12節耶穌說:「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鮑牧師說了很深刻的道理:不潔淨的群體得到神潔淨,成為神國的子民,但表面忠於神的猶太人群體假如不回應神的呼召,反不能參與神國度的建立過程。
耶穌的神蹟不是肉身的醫治,乃是跟從耶穌的呼召
8至9章醫治神蹟不是肉身的醫治那麼簡單,而是群體的問題:跟從耶穌的都是被棄的群體。
在9章12、13節耶穌說了震撼性的話,「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而整個9章耶穌所醫治的,都是在猶太人眼中不能到殿裡敬拜的人。
鮑牧師說這經文的震撼處是展示了一個群體的建立——一般不能朝見神的人能朝見神,但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讓他們能參與建造神的工作。
有人認為今天採用的經文是講醫治。但鮑牧說:「你錯了,是講跟從。」誰可跟從呢﹖是耶穌醫治的、被遺棄的群體。這解釋了為何在馬太福音8、9章的神蹟故事裡摻雜了與「跟從耶穌」有關的經文。
鮑牧師說,每一個人,包括不潔的人都可以跟從耶穌。
「創造能敬拜祂的群體」的權柄比醫治的權柄更大
鮑牧師又再次回到耶穌權柄問題。
在舊約聖經裡,耶和華獨有的權柄是在大自然創造天地、控制邪惡勢力。但鮑牧師說,出埃及記可說是創世紀的高潮,神的創造裡,比創造大自然更偉大的創造,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所完成新的群體:創造可敬拜上帝的新群體。
在馬太福音8、9章中,耶穌權柄的彰顯有三個方式:
1. 在海上行走:顯示耶穌創造及控制海洋的權柄
2. 醫治疾病:顯出耶穌權柄,但仍不是彰顯權柄的最大工作
3. 創造能敬拜祂的群體:8、9章就是講這樣的權柄。
教會:不論男女、老幼、外邦選民一起敬拜神的群體
神會復興人,但最終目的不止這樣,最偉大的是建立教會。
香港教會有不少群體:不同民族、移民、新移民、外傭等,但鮑牧師認為基督徒最弱的,就是接受不潔淨的群體——很難看到不同教會的合一。
鮑牧師說:「教會的失敗不在於培靈,乃在合一。」保羅最重要的書信羅馬書,就是討論猶太人和外邦人如何共處的問題。
羅馬書1至8章講的是個人如何得救上天國的問題,16章是問安的一章,但顯示了真正教會的縮影:男女老幼、外邦猶太一起敬拜神的群體。鮑牧師說人與人中間的牆的破碎是神國彰顯,撒旦沒落。
你熟悉聖經、常常靈修很多未必能令外邦人感動,但教會合一的愛更能令人感動
今天基督徒往往只注重個人,只著重神如何醫治我們,卻忽略聖經「兩合而為一」的吩咐。鮑牧師說,只有神的愛可改變未信者的心,以致外面人看教會可看到神愛的奇妙。我們做到是彰顯神愛的能力,接納不潔的群體更能令福音傳開,這比在海面上行走更厲害。
「你熟悉聖經、常常靈修很多未必能令外邦人感動,但教會合一的愛更能令人感動。」在神創造大自然、行醫治等神蹟中,最高潮的是建立新子民來敬拜他。
鮑牧師說要求神讓我們這不潔的人的群體成為見證神的群體,讓別人見到我們著有基督的愛,讓我們不要成為福音的攔阻。
最後鮑牧師帶領大家低頭禱告,禱告內容大概如下:
「父啊我們感謝讚美你,因我們本是不潔群體,但你仍拯救我們,因十字架愛的緣故。求你教我們時常回想你愛的甘甜,但不單單停留在回想,更叫人看到愛的流露,以致我們當中可以見到不同種族、殘疾、不同階級的人,同一敬拜真神,讓你成教會主宰。求神的恩典在我們群體裡運動,讓福音在我們裡頭彰顯。禱名奉主名求,阿門。」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