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教會發展
第二日早堂研經會‧「基督與教會——猶太人的王」
鮑維均牧師發出挑戰:「你沒有除掉耶穌﹖」
2005年08月02日05時48分 上午 Posted.
 |
»曾立華牧師帶領早堂的研經會,以詩歌《快來擁戴為王》預備心靈,並帶領會眾禱告。(圖:基督新報/Chris Chan) |
 |
»訊息與第一天的馬太福音1章連貫。鮑牧師讓大家反思自己:「我們要除掉心中偶像,還是除掉耶穌﹖」。(圖:基督新報/Chris Chan) |
 |
»會衆禱告。(圖:基督新報/Chris Chan) |
第77屆港九培靈研經會進入第二天,曾立華牧師帶領早堂的研經會,以詩歌《快來擁戴為王》預備心靈,並帶領會眾禱告。
曾牧師介紹鮑牧師時,說他「年輕,也謙卑」。鮑牧師是在歷屆港九培靈研經會中獻身傳道,其父鮑會園牧師也是過去講員之一,相當寶貴。
耶穌的生日不是馬太福音二章的焦點
今早研經會以「猶太人的王」為題,訊息與第一天的馬太福音1章連貫,以第2章去耶穌的出生與督徒的關係。鮑牧師強調馬太福音第1、2章是教我們怎樣看整本馬太福音。
一般人讀馬太福音第2章時會聯想起聖誕和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但鮑牧師舉出多項例證,力證第2章的焦點不是耶穌的出生,因為整個第二章的重點都在談死亡的問題,並不是一般記敍生日的手法。
三個對比:看此章對信徒的挑戰
鮑牧師提出馬太福音2章裡的三個對比,找出聖經對信仰挑戰的地方。
第一個對比:兩個王的對比
猶太人期待大衞王一樣的王
家譜一般只述名,不提及人的職業,但馬太福音1章6節裡卻提到耶西生大衞王,強調他是王的身份,特別的是同樣的家譜卻沒有提及下面的王是「王」,大衞則在不同地方出現了四次。
大衞是猶太人期待的王,在家譜裡亦可看到。猶太人傳統,每個字母有數值。如A是1,B是2,希伯來文,大衞這數字是14,數個字母加起來就是14。聖經提及由亞伯拉罕到大衞有14代,大衞到巴比倫有14代,由巴比倫到基督又有14代。「為什麼是14呢﹖」鮑牧師解釋,這表示了猶太人一直期待大衞的王再一次出現,期待神國度的出現就像遠古時大衞王一樣。
誰是王﹖
鮑牧師提到一件關於當時代希律王的故事。希律大帝的父親本不是猶太人,是被迫受割禮而成猶太人的,但在猶太人眼中他們只能算是「半個猶太人」,而希律也頂多是半個外邦人的王,即使他建了很大的聖殿以討好猶太人,百姓也不歸功於他,因為百姓期待的是完全的猶太人,大衞王之後所出的王。
但在2章1節出現了令人震撼的說話,有東方的博士來到,在希律王面前問:誰是生下來就作猶太人的王的那位﹖這句話就是在挑戰希律的權威,亦意味著希律生下來不是猶太人的王。
兩個王一起出來怎辦﹖有希律王時,有生下來作猶太人的王。一個是真一個是假,但到底孰真孰假﹖
兩個王的對比
從第2章看,希律王與耶穌形成很大的對比。
第2章堅持希律是王,無論是名字還是他的作為都有王的威風。他叫長老文士來時,全部人湧來;要殺嬰孩,人都聽他的。
論權柄、威勢、稱號,第2章耶穌出現簡直令人「沮喪」。第2章沒有再用「王」的稱號形容耶穌,反而在第8、9、11、13、14、20和21節不停提及耶穌是軟弱、被動的「小孩子」,把耶穌的身份隱藏起來。
但誰是真正的王﹖到2章結論裡,希律不單沒殺成耶穌,反而在15、10和20節宣佈:「希律死了」、「害小孩的人已死了」。在人間拿著人權的王,那麼多人尊稱為王的王,但仔細看他不是王。本來耶穌在被殺的位置,但死的是希律。
第2章裡耶穌在地上的王權反用小孩子的名稱講出來。基督論一般稱耶穌為先知、彌賽亞,但忽略了耶穌基督是小孩。這裡要表明,耶穌的權柄不是來自他自己抓住王權,甚至不是用任何手段而來,而是神的工作通過這個軟弱的小孩子身上彰顯出來的神的恩典。
第2章作者一直介紹希律的能力,但耶穌才是真正的王。這是第一個對比。
第二個對比:榮耀的對比
第二個對比與第一個很有關係,是榮耀的對比。
耶穌的榮耀不在神跡上彰顯
鮑牧師指出很多異端不忿聖經把耶穌的童年寫得很可憐,因此他們編造出很多耶穌童年的故事,描寫小耶穌怎樣行奇妙的神跡。但鮑牧師希望會眾一起思想:馬太沒有寫榮耀的基督,當猶太人充滿興奮和期待時,耶穌基督的榮耀到底在哪裡彰顯呢﹖
耶穌的榮耀王權彰顯在十字架上
馬太福音2章寫了希律兩次召聚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目的都是要猶太人領袖聚在一起殺耶穌,這應驗了《詩篇》2章2節經文:世上君王一同起來攻擊王並他的受膏者。26章完全應驗這經文。鮑牧師提到,「猶太人的王」這稱號另一次出現時已是在十字架的牌子上,他說:「耶穌的榮耀王權彰顯在十字架上!」
鮑牧師還提到聖經沒有一處提到耶穌在12月15號誕生,初期教會也沒有求慶祝聖誕。聖誕的日期是在4世紀時基督徒做王時,他們定了一個日子做聖誕。特別的是12月25日正正是外邦傳統裡陽神的記念日。
鮑牧師說,表面看這是抄襲了外邦文化,但實質通過這個日子想告訴人的是:真正給人亮光的是耶穌基督,不單不是一種抄襲,實是對文化的挑戰。「聖誕慶祝的是反文化的上帝來到世上,要挑戰我們思想,以致我們的生命得到挑戰。」但可惜的是現在聖誕節反成了鞏固文化的日子,人們用送禮來鞏固自己的勢力,鮑牧師更幽默地稱之為「一年一次公開賄賂行動」。
神的榮耀不在人間的文化上、人間的權能上、人間的物質上,而是在十架上。2章告訴人們的是:這王是會上十字架的王,別以為靠攏了一生會就會「好吃好住、升官發財」,跟從了他意味著要跟他上十架,但上十字架後才會看到王的榮耀。
第三個對比:兩種接受的對比
鮑牧師說,第2章裡有兩種會接受耶穌的可能性,一是博士、二是希律。「博士」不是指很聰明智慧的人,在原文是占術學家,而當時大家一致認同占星學家是無知的。但馬太福音11章25節告訴我們神恩待嬰孩一樣的人,將天國奧秘告訴他們。這裡看到第三個對比:文士和法利賽人熟知舊約律法,但不認識耶穌;無知的博士反能認識祂。
鮑牧師說「馬太福音18章是2章最好的解經書」。第2章不停出現以「小孩子」來形容耶穌的經文,而「小孩子」在18章又再不停出現,解釋要像「小孩子」一樣,把一切:榮耀、擁有、堅持、光榮要放下,唯有這樣的人才可進天國。「接待小孩子就是接待我」的話,正正為博士接待了小孩,接待主的事情作出了解釋。
我們有沒有除掉耶穌﹖
鮑牧師向大家發出挑戰:「我們有沒有像小孩子般接待小孩子的耶穌﹖」他強調我們要拆毁自己,一無所有時才能面對面見到上帝。他又要會眾思想自己有沒有「殺耶穌」——覺得耶穌的存在影響我的生活、生命、事業、賺錢方式甚至道德生活,因而要「除掉」耶穌﹖鮑牧師說:「很多信徒放不下所心愛的東西,而將耶穌除掉了。」確實是很令人悲哀的事實,值得大家自省。
一個青年人把生命放下給主的故事
「我太太做團契時,帶了一個中學生信主。那時是4、5月,有一次太太有感動要打給一個年輕姊妹Amenda,卻發現她剛剛在前一天離開了世界。Amenda給了她一封信說:我一路過自己的生活,但這時我要把生命交給上帝;我從前跟一個還未信主的人談戀愛,現在我要將這個放下,發現我的喜樂是以前從未試過的,我放下時發現:耶穌的喜樂夠我用。」鮑牧師說,這封信後來在不少場合中誦讀過,更令不少人感動信主。一個人放下心裡的「王」,迎接耶穌成為生命的王,喜樂是更大的。
鮑牧師:你可靠自己能力拆毁自己,否則神會幫你
鮑牧師更說出自己的人生經歷:「我1981年奉獻,有10年時間有很深刻經歷:我幾次求神使用我,但當我每次求時,都有不愉快事情發生。我面對許多困難,我說:神呀,我依靠你,我是一無所有的。慢慢我知道了一件事——原來神要用我的話要先拆毁。」鮑牧師對自己經歷的結論是:「我每次驕傲時神都用困難把我拆毁,使我可以成為神重要的器皿……拆毁了才可變成小孩子,進入君王榮耀。」
鮑牧師後來的禱告改變了,不再讓神逼自己拆毁,而是教他自己將生命拆毁,讓他自己放下。他說:「我發現神做事有兩個方法:你可靠自己能力拆毁自己,否則神會幫你。」
我們的罪使我們與神阻隔,但神會幫助我們。但神也會憐憫我們,讓我們自己拆毁自己的偶像,以致我們可以像小孩一樣見到神。
總結與反思:我們要除掉心中偶像,還是除掉耶穌﹖
最後鮑牧師總結,讓大家反思自己:「我們要除掉心中偶像,還是除掉耶穌﹖」呼召曾經想過被神使用的人站起來,立志除去應該放下的東西,重新變回小孩的樣式。
鮑牧師的結束禱告大致如下:「天父我們獻上感謝,如今站在你面前的弟兄姊妹是要與撒旦挑戰。求你幫助我們不被罪綑綁,在困苦中求神憐憫我們,拆毁我們,以致我們生命不會除掉耶穌的生命,以致生命在聖靈裡俯伏,以致神的同在成為好消息。感謝主,因為你的信實,你的權能可以除掉我們心中的罪,耶穌基督的十字可除去我們一切綑綁,釋放我門,使我們的生命為你所有。奉主耶穌的名求。」
第二日研經會在早上10時50分結束。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