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證道
[研經會八]嘉信博士:讓復興流傳下去!
84屆港九培靈研經會:第九日早堂
2012年08月09日08時32分 上午 Posted.
來到了第八天的研經會,今天嘉信博士帶大家研讀尼希米記第十一至十二章,主題是改革的成功,看尼希米改革的方針有三個重點。
嘉信博士首先回顧了尼希米記的主要內容。在尼希米記都開端,尼希米是一名酒政,他從弟兄中得知耶路撒冷的消息,知道耶路撒冷仍然荒涼之地,他便向上帝認罪祈禱,並用了四個月為子民代求。之後,他有機會與王說出心中愁煩的事,王就差派他去修建城牆。王更出錢出力保護尼希米回去。之後六章說了城牆如何重建,尼希米及一眾領袖面對各樣的挑戰和反對的聲音,他們又派人守護城牆。他們有自己的研經會,他們有一定程度的安穩後,在上帝面前更新與上帝的約。尼希米說上帝將這些事情放在他心中,一切事情的成就源自上帝的旨意。
尼希米改革的方針
一 人口重建(第十一章一至廿六節)
當時領袖用抽籤方法,將十分一的百姓遷往耶路撒冷,其他十分九的百姓都留在城邑居住。然而,住到耶路撒冷裏是一個艱難的責任。現在的世界,每日有數以千計的人進入城市生活,是城市普及化的年代。中國也有很多人由鄉村進入城市生活。但古以色列人多是農夫,有自己的土地耕種,若遷往耶路撒冷就是失去失計。所以領袖才會決定用抽籤的方法,叫人進入耶路撒冷。當時耶路撒冷建立了工廠和出現了一些小型的買賣,讓百姓維持生計。人口的重建是將耶路撒冷變回上帝之城的必然步驟,讓耶路撒冷真正變成上帝之城。
在經文中,有不斷出現人的名字與名單,一共有出現五個名單,例如第三章出現建立城牆的人的名字,第十章有耶路撒冷重建後人口和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人的名字,也有在外面居住的領袖的名字,第十章出現在上帝面前更新約的人的名字等等。然而,這些名字很重要,因為對尼希米來說,祭司的血脈對聖殿來說很重要。
在第十一章三至四節,作者作了一些背景的解釋。在第四至九節,有出現首領的名字。在第十至二十節,祭司回到了耶路撒冷,有他們的名字。大部分的祭司是在外耕種的,到了他們要當值的時候,他們就回來耶路撒冷當值一至兩星期,之後再回去耕作。現時就有部份是全職祭司的。
這些名單都是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他們有自己的家庭,也要照顧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上一代的父母,因此會擔心農作品的收成。他們經歷著這部份的改革,他們公開在上帝面前認罪的時候,也流了很多淚的,他們是聽見以斯拉所傳的道。他們過著有血有肉的生活,是真實的人。但他們的名字被記下來正因為他們是上帝給以色列人改革的一個部分。「上帝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知道我們在每間教會或在外所背負的角色,但我們沒有時間看他們每個人為神做的一切,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名字被記在聖經上。」
二 慶祝 (第十二章廿七至四十三節)
這是一個特別的情境,某程度上是全卷書的高潮。經文提及有兩隊詩班帶著樂器和樂手在城牆下,尼希米與以斯拉便帶領著他們踏上城牆。一隊詩班由另一端走過來,尼希米跟在詩班後面。這裏看見尼希米的謙卑。他又叫以斯拉走在另一隊詩班的前面。之前多比雅曾取笑過尼希米說城牆很容易倒下,而當時兩隊很多人的詩班就走在上面,並且有人指揮着他們。兩隊詩班大聲對唱,當時候是一個經常的唱法,來來往往,一班的詩班唱一部分,另一班唱另一部分,有時又一起大聲向著聖殿合唱。城裏的人可聽見由兩隊詩班而來的歌聲。兩隊詩班邊唱邊走出去,繞著上帝的聖殿,來來回回地走。
這兩隊詩班有自己的規律與歷史。六世紀以前,聖殿中有很多音樂的安排是由大衞與所羅門製造出來的。嘉信博士提出第四十三節是撮要,是因為獻大祭而讓人歡樂。這段經文又讓人想起詩篇第四十八篇的經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經文。那城牆不是讓城市得榮耀,不是因為音樂的緣故,而是因著上帝在背後的主宰,這是上帝子民的城市,是大衞之王的城市,是全地的喜樂。
三 組織上的問題(第十二章四十四至四十七節)
可能有人讀經文的時候感到奇怪,為何作者不將慶祝的環節放到最後呢?在高潮中完結不是最好的嗎?而這段經文看來似是反高潮的,先說了慶祝,才寫關於組織的事情。
但在嘉信博士看來這不是反高潮的寫作。四十四節,當時他們是行律法,將聖殿所需的物品帶回聖殿,即是上帝的子民對上帝的承諾。因為以色列人要支持上帝的工作,就要有人實踐。四十五節,遵著上帝的話去行禮。所有詩班、守門的等,都是照著大衞與所羅門的指引去做。
大復興之後——需要組織制度
一個改革要不是三分鐘熱度,十分需要的是一個組織。嘉信博士是七五年結婚的,太太是英國人,當時他們住在英國。他們在威爾斯度蜜月,他們去參觀當地的城堡,他們去吃個下午荼。在城堡的附近有一個很舊的教會,當時無人回去。教會裏有下午茶,他們就去參觀一下,去看一下那裏的書。嘉信博士發現這是其中一間失去福音很久的教會,服侍他倆的姊妹也已經大約八十五歲了。
嘉信博士在大學時讀過化學與數學,在一九七五年,即是一九零五年就出生了,當時威爾斯正經歷一個大復興。當時在一年半之間,上帝的靈大大動工,數以百計千計的人信主,有很多新教會被建造。那老人家就是經歷著當時的大復興。嘉信博士就問一下那姊妹「你在這教會多久了?」那老姊妹回答:「我整輩子都在這裏。」博士追問:「那你一定看過很多變化呢。」她回答:「我經歷很多很多變化。」博士就問他真正想問的問題:「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有關威爾斯大復興的事是否真的?那些礦工信主後是不是改變了語言?」那姊妹就回答:「我就在那裏信主的!我當時十歲,我爸爸是礦工來的。他信主之後,他以前說的三分之一的語言都消失了。當時有很多教會被建造。每晚都有讚美主的聚會。」之後博士就與她談及了很多威爾斯大復興的事,那裏是上帝得榮耀的地方。但只是過了七十年後的今天,威爾斯卻是屬靈上最死的地方。
博士又問那姊妹:「你今天如果想得到好的聖經教導,你會做些什麼呢?」那姊妹伸手拍拍博士的肩,說:「我聽到收音機的節目。」只需要七十年,一個地方由大復興,來到了屬靈死亡的光景。
在歷史上聖靈不斷動工,而領袖很小心去訓練,也為到將來計劃。兩天前,博士提及英國的運動,福音的覺醒運動。在一七四零開始,延續了六十年,上帝不單興起偉大的講道家,也興起了約翰衞斯理。他不單是講道家,也是天生的組織天才。他將信眾組織起來,每組十二個人,訓練成一組組的傳道人。每組也有五十本書去讀的,他們不斷去學習和閱讀。博士肯定約翰衞斯理是個組織能力強的人,他知道透過這方法讓福音的真理散播出去,後來成為了傳道會。
雖然這是真真正正上帝的靈動工的運動,但起初只是一個給傳道人的讀經小組,而一星期只有一次,後來成了一座小的聖經學院。除他以外,無人有能力將各人的能力組織起,去為上帝的話語作長遠的實踐。「上帝的靈大大的動工,我們為這事感恩,當時候大部分的神學院,並無因為大復興而改變。他們沒想過,無人想過將大復興的果子流存下去。」博士自言,他接觸過幾次聖靈動工的運動,他在上帝面前立志,如果上帝讓他接觸到這些動,他將所有的精力去預備迎接下一個的運動。
而尼希米十分明白這一點。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情,他明白這很大的慶祝是一個上帝的恩典和喜樂,但很容易就變成煙消雲散,變成什麼都沒有了——除非有一個架構去訓練下一代,讓聖殿工作繼續,讓大家可以持續去敬拜。「一個大復興的聚會是難以讓教會維持長遠的改變。當時,上帝興起尼希米,感動他建立一個有結構或制度,讓他明白建立一個架構的重要性。然而在新約也是這樣。」
將事情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提摩太後書第二章一節,那裏提及了四代的信徒,有保羅去找應訓練的人,將福音傳去下一代。博士強調,要將事情制度化才可以將事情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如確定知道耶穌下個月要來了,就不需要再在神學院讀書了,我們只需要為那個月而預備就足夠了,也要有很好的祈禱聚會。如果主很久都還沒有來的話,我們就要為未來而準備了。
我們需要有敬虔的講道,上帝話語也是十分重要的。尼希米明白要叫以斯拉過來,巴拿巴認為要將保羅帶出來,認為他是最好的講道家,但在當地教會中,誰可以受訓練成為講道家?誰可以成為帶查經的導師?
嘉信博士讀大學時,有一年的暑假,有一天傳道人對他說:「你找一個暑假,與我一起同工好嗎?」博士當時回應他:「你應該搞亂了,我讀的是化學,我已決定繼續化學的博士學位。」他們因此爭執了兩個小時,最後博士贏了。博士沒有跟隨他,但這就是第一次讓博士思考是否可進入服侍的工作。當時傳道人所做的就是提摩太後書第二章二節經文提及的,留意身邊的年輕人可以去訓練人,去發掘年輕的人為上帝服侍。保羅身邊也會有年輕的信徒,有提摩太、提多等,他是訓練新一代的傳道人。
有時候,有些信主較長時間的基督徒會自以為德高望重、富有經驗,他們會不放心沒經驗的年輕的人去服侍。博士強調,他明白他們關注的重點,但也提醒較年長的信徒,「你們在信仰的承傳做了什麼呢?為訓練下一代做了些什麼?為了年青一代提供了挑戰或造就的機會嗎?」
嘉信博士指出,這是上帝子民的責任。也因這樣的改革,所以經文不是以一個慶祝去結束,而是以可以流存到下一代的組織去結束。這一切的組織都是上帝的恩典,但千萬不要以為組織就是恩典的後果,而必有上帝的恩典。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