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證道
[研經會三]嘉信博士:堅持到底 永不言棄 !
2012年08月03日09時38分 上午 Posted.
港九培靈研經會來了第三天,嘉信博士(Dr. D. A. Carson)的講道主題是「堅持到底 永不言棄」,經文是《尼希米記》第三至四章。
他引入英國首相邱吉爾常說一句說話「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帶入主題。二戰時,全世界快要被德軍或日軍吞噬。看見亞洲和歐洲很多國家戰敗的情況,邱吉爾作為領袖堅持說「永不放棄」。
但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合說這句話。例如在《加拉太書》中彼得和保羅應否繼續爭執下去,說對方錯的人有時候追求的東西是錯的,目標是對的,手法是錯的。在這時候,人需要聽的不是「永不言放棄」,而是應該要聽「回頭」。
有人可能處於掙扎中:婚前性行為、婚外情或心中有恨,上帝肯定不會叫這人堅持到底。但人做的事情方向和原則都沒有錯的時候,邱吉爾的話「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是極其重要的。聖經說:堅持到底的就必得救。叫人要像好軍人一樣忍受苦難。《啟示錄》二、三章提過堅持到底的人,得勝的人就必得救。「人要堅守自己的盼望,就在基督裏有份。保羅在末後的日子說自己的多少仗打過,相比底馬卻被世界引誘離開了。所以換句話,當目標正確的時候堅持到底的做法是聖經不斷強調的。」
然而,叫人堅持到底就代表背後有掙扎;如果一切都是順利的話,沒有人會叫人堅持下去;如果身邊每個人都很合作,又看見上帝的恩典,是不會叫人堅持的人。正因為如此在墮落、罪的世界裏,復興的運動就播下失敗的種子。當子民的話,要活出一個聖潔的生命是不受歡迎的,若要復興的話,信徒必要付上代價。雖然信徒被吸引來到,但紮根不太好的人對主沒有很強的委身。這讓復興變得表面,最終就被消滅。相反,信徒遇上逼迫的時候,復興運動會更加有效果。
在第三世界探望信徒的時候,當地信徒說他們會為到加拿大和北美的人祈禱,因為他們的生活太容易了。當要說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的話,即是背後假設了有痛苦、有困難、有逼迫的情況。當困難的時間臨到,合符聖經心意的人永遠都不能放棄。
我們堅持,但也需要有現實的眼光。所以在聖經中看尼希米如何看反對的聲音。
永遠都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支持和合作
《尼希米記》第二章二十節提到他們在耶路撒冷裏不能有任何持份。第三章提到人的是的確在歷史上有持份者。他們都盟約的確在耶路撒冷裏面。那裏記載的人名可能是尼希米上報給王的人名。至少,我們可看見尼希米是有系統的人,他記錄所有人作出的奉獻,並將所有參與的人按照宗族記錄下來。
故事開始,以斯拉說這些大祭司都是「落手落腳做事」的。在整件事的合作上,我們可見是十分成功的。建城牆計劃分了四十段,每一段都有負責的團隊。往往負責團隊在自己住的附近建造城牆。第二十八節,有團隊得知後,便立刻割據自己的部份修造。第三十二節,他們走了一個大圈回到城門。名單上,有些團隊是住在外面的猶太人,他們不是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那裏雖不是他們住的地方,他們仍遠道而來參與被指派的工作。第十二節看到女人也參與工作。
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擔他們主的工作。(三:5)
事情中無可避免地有負面的聲音出現。第五節,提哥亞人不願在尼希米的帶領底下工作。他們可能是為了顧面子而不是懶惰。很多時候最不合作的人是因為深層的驕傲而不合作。他們不是耶路撒冷的人,不明白為何要聽從尼希米,讓他拿王的權力就指派外人。
嘉信博士指出,人不需等到百分百的支持才為上帝工作,也不要等到全教會的人都支持才去為上帝作工,也不需等到全部都支持你才去負責差傳的工作。不要為了等百分百支持才去做應做的事。事實上,如果人不理會最後誰出名的話,其實是做很多事的。人為了要出名,其實就是驕傲。第三章第五節與廿七節中,提哥亞人參與了建造兩段的城牆。所以有人不肯建造,有其他人會做更多。這情況在教會常發生,有人不肯做,自然會有其他人更努力工作。重點是,人是不會得到百分百的合作,仍要堅持不放棄。
預期有人會冷嘲熱諷
參巴拉聽見我們修造城牆就發怒,大大惱恨,嗤笑猶大人,對他弟兄和撒馬利亞的軍兵說:「這些軟弱的猶大人做甚麼呢?要保護自己嗎?要獻祭嗎?要一日成功嗎?要從土堆裏拿出火燒的石頭再立牆嗎?」亞捫人多比雅站在旁邊,說:「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四1-3)
在第四章第一至五節中,參巴拉在遊行中說出冷嘲熱諷的說話,他說猶太人做的事很可笑。參巴拉明顯是低估了這工程,多比雅更與他同聲同氣,看不起他們修造的城牆。事實上從考古學上,城牆是有九尺闊的。
這樣事情讓尼希米再一次祈禱,因他們被蔑視了。這是否基督徒應祈的禱呢?答案是「是」。有人會說尼希米不易怒,不是缺乏愛心。我們有時要在道德的事上堅持立場。主讓小孩去到祂面前,主對破碎的人有憐憫。主在馬太福音用極其嚴重的口吻去批評法利賽人,說他們是毒蛇的後嗣。但耶穌最後被釘的時候仍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在登山寶訓最後又說,你們在我面前離開我吧,我不認識你們這群毒蛇的後嗣。
人的忿怒很容易讓人敗壞,有時候開始是道德的忿怒,後來變成傲慢。一開始面對邪惡的時候我們是易怒的,但後來慢慢就變成為自己的立場作辯論。面對邪惡我們不易怒的時候就代表屬靈上的漠視。尼希米為保存領袖們士氣,他重提「誰是老闆」。他也向上帝祈求公義。
世界上很多地方,福音的敵人往往就是冷嘲熱諷。不信上帝的人會取笑基督徒。
今天仍有更大的事情要關注。世界很多地方,包括香港對「容忍」這個詞語的定義有改變。舊的定義是「我可能不喜歡你所說的話,而我會為了爭取你能說話的權利去犧牲」。這是一個容忍高的人。「包容」即是拒絕用權勢去逼對方認同你的觀點,讓社會上的人持一個不一樣的立場而不需覺得受逼迫。但新的「包容觀」是:在某場合說出敵對的意見就是不包容。
有人說「任何信仰都是好的,最終都是通向上帝那裏」,但如果提出「上帝只有一個」和「只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這就變成「不包容」了。雖沒有禁止別人說,雖然沒逼迫別人認同你的觀點,只有不認同,這就成了「不包容」。極端的情況是社會上製造壓力,讓人不敢說出「信上帝是通向上帝的唯一道路」,他們說你不容忍他們,但其實是他們不容忍。
所以世界上,其中一個迫切都問題是同性性行為。當然這不單是對與錯的問題,對基督徒來說同性戀是錯。在西方很多國家若說同性戀性行為是錯的話會受罰,會經歷法律上的逼壓。基督徒持守在價值中就會被說成不包容了。
遇上衝突的時候,不要在別人的壓力面前倒下了,我們不要怕別人的威嚇。登山寶訓中,耶穌說:為義受迫逼的人有福了。這些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會發生,所以永遠都不要放棄。
面對直接又危險的反對
這樣,我們修造城牆,城牆就都連絡,高至一半,因為百姓專心做工。參巴拉、多比雅、阿拉伯人、亞捫人、亞實突人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著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大家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然而,我們禱告我們的 神,又因他們的緣故,就派人看守,晝夜防備。(四6-9)
第六至九節提到,有人想傷害他。尼希米祈禱,信靠上帝。第十至十五節的時候,情況愈來愈複雜,當時人很累,擔抬的人已疲累。敵方在晚間鬼祟地攻擊,他們又打小報告說要阻擋他們,更有靠近敵人對猶太人十次叫他們回去。
我察看了,就起來對貴冑、官長,和其餘的人說:「不要怕他們!當記念主是大而可畏的。你們要為弟兄、兒女、妻子、家產爭戰。」仇敵聽見我們知道他們的心意,見 神也破壞他們的計謀,就不來了。我們都回到城牆那裏,各做各的工。(四14-15
第十四至十五節,尼希米的行動直接回應他面對的威脅。他提醒每人都要信靠上帝。第十六至廿三節,情況十分惡劣,一半的人做防守,一半的人要拿好武器。即使做工擔抬的人都隨身帶配劍。而領袖們更想辦法讓人平安。
今天我們不能夠用這方法保衞自己。今天上帝的子民的環境是教會,而教會不應手拿兵器、用武力去保衞自己。舊約和新約中經常看見暴力的逼迫。有統計顯示在過去廿五年,差不多有二百萬信徒在蘇丹殉道,印尼也有不少。門徒受逼迫的事情,我們不應覺驚奇。他有很大的信念是:基督徒不應被這些事情嚇怕。
《使徒行傳》五章四十一節,彼得和一眾使徒因基督名被打。但他們是滿有喜樂的,他們自覺光榮。試想像自己是彼得和使徒,他們明白受逼迫是照著主的應許。五旬節的時候,聖靈臨下,有上千的人信主。這是聖靈大大的工作,不單五千男人信徒,還有女人和小孩,各家各戶都學習聖經,有更多人學習使徒的教導。
上帝的大能在彼得身上顯出。這是成長困難,是一件好事。每一次被嘲諷被取笑,我們要說「感謝主」:「我們因祂的名受苦而喜樂,雖然這不會令受的苦變得容易。」嘉信博士認識殉道者的家庭,若基督徒的想法是這樣的時候,因這樣的信徒是把自己處在基督裏,明白在這世界會經歷直接的危險和各方面的壓逼。因著基督的名他們作為信徒,是永永遠遠都不會放棄。
禱告
他最後領大家禱告禱告:「感謝主讓我們有智慧去行現在當行的道路,也堅持走下去,當對福音威脅的時候,讓我們忠於福音,天父求祢賜給我們能堅守恩典,因著基督的緣故,賜恩典給我們,讓我們將起初的盼望持守到底。奉主耶穌的主。阿門。」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