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證道
[講道會二]李健長老:惡劣環境中如何能喜樂﹖
2012年08月02日04時52分 上午 Posted.
第84屆港九培靈研經會第二天早堂講道會上,李健長老主講「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惡劣環境中的喜樂」,經文是《腓立比書》1:12 -30。
他解釋「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就是把基督一直放在我們心中,我們學習基督的思想、行為。這樣的生活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
但李長老指出,今天的信徒,很多是「研究基督的生活」,甚至是「研究聖經的生活」,「教會是我們談論基督地方,就是我們聚會的地方,就是我們服侍的地方,就是我們奉獻的地方。但離開教會,基督就是我們的知識,我們談話的內容,但不會是我們心裏面談話的對象。」所以,準確來說,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其實是「以基督為思想中心的生活」。
李長老引入經文,保羅就是以基督為思想中心的人,而《腓立比書》就是他在羅馬坐牢的時候寫的。或許有學者會爭辯《腓立比書》不是在羅馬坐牢的時候寫,而是在其他地方坐牢時寫的,但諸位學者都認同,《腓立比書》是保羅在坐牢時寫的書信。
李長老讓聽眾思考一下,究竟保羅在監獄裏會怎樣思想呢?他會想什麼呢?他怎樣去活呢?然而,我們沒有曾被關進牢獄,很難完成了解保羅當時的心態,但李長老明言,也許有人曾經關在監獄的,但不一定是羞恥。很多人曾為義受迫逼,被迫入獄,這不會是羞恥的事。李長老反問會眾:「如果你被關在監獄,你會如何想呢?」保羅被關在監獄中,但比我們更樂觀、更喜樂、更熱情、更愛人。
今天去看保羅在惡劣環境中的喜樂。「我們坐在九龍城浸信會的大禮堂,大概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有些地方有戰爭,飢餓,疾病,風災,我們可以坐在這裏,一起敬拜神,享受神的恩典。」李長老說,「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問你們一條問題,你們喜樂嗎?……沒有人點頭,是你們都聽不懂普通話與廣東話嗎?請問你喜樂嗎?」保羅原本有高學歷有,有好工作,但他信主後,為了服侍主,日子一天比一天惡劣,為了福音的緣故入獄。「你說倒楣不倒楣?我說他倒楣死了。如果我被關在監獄裏,第一個反應是抱怨……抱怨之後,第二個反應就是學彼得,大叫『神呀,救我!』第三個反應就是寫信出去求救。」
從十二至三十節中看保羅在惡劣環境中的喜樂。「回想過去,你曾經歷經歷過惡劣的環境嗎?有沒有未有準備之下突然被解僱呢?有沒有試過很努力但進不了好的學校呢?婚姻有沒有出現問題呢?」李長老是自己教會內的長老,教會內有上千人的弟兄姊妹,他看過很多好事壞事,有結婚的事,有生孩子的事情,也有離婚的事,又有經歷弟兄破產的事。在四月下旬,他探訪一對年老夫婦,吩咐了一對年輕夫婦接待他。丈夫在製藥廠工作,因為星期五收了一封信說只能工作到這個月底,是神的安排才能接待到李長老。丈夫對李長老傾訴:「我想都沒想過會被裁,我不知該如何辦,我太太又把工作辭了,我們可能要開一個小店,賺個小錢,總要生活下去。」
其實困難的事太多了,在數年前,李長老的教會遇上過一件事。有一位傳道人邀請他去探望一個家庭,他追問情況之下,得知原來這個家庭新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有點基因的疾病,是罕見的疾病,孩子的器官有點問題,孩子從上到下分了兩半,一半是正常的,一半是有問題的。李長老答應了邀請去探望他,但他心裏很不安,又很掙扎。
李長老邀請了在場及轉播會場的人,每人用三十秒向身邊的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告訴對方碰到這樣的事自己的反應是什麼。現場討論聲揚起。
保羅說到一件事(第十五節),為主我要歡喜,並更要歡喜。中國人說「雙喜臨門」。他關在監獄裏面,他怎樣喜樂呢?保羅在第十八節又說「這又何妨呢」,面對不順利的環境,基督徒最重要的思想是什麼呢?就是第十八節。「這又何妨呢」是李長老聽過所有答案裏面最好的,用英語來說就是:「It doesn’t matter。」新譯本譯作「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又何妨呢」這句說話會幫助我們一輩子,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上困難。保羅是不合理被扣到羅馬中,保羅不被關不是更好嗎?他這樣不是無可奈何,他不是故作輕鬆,而是有原因的。聖經中有一個詞語重覆了五次,就是「知道」,可以說「這又何妨呢」思想的原因。「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可以堅持下去,一旦知道,很多痛苦就過去了。研究顯示,很多迷失沙漠的人是死在邊沿地帶,他們是因為不知道快得救而死的,「知道」是渡過難關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人「知道」還有十分鐘就離開沙漠,他們就不會死。
為何約伯會受苦?因為他沒有讀過約伯記第一章。我們讀約伯記不會苦,因為我們不是約伯,更因為我們知道約伯記第一章寫什麼。因為我們知道約伯是上帝與撒但的戰場,又知道撒但不是上帝的對手。我們看的時候,我們知道《約伯記》有四十二章,他女兒回來了,更漂亮了,財物又加倍了。我們會受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
第一個「知道」-知道事情發展的方向正確了
(第十二至十四節)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並且那在主裏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 神的道,無所懼怕。
保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傳福音,叫福音興旺。當他被關進監獄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事情發展的方向正確了。因為在外傳福音的人去更有勇氣去傳,軍隊的人開始聽見福音。外面的人信心不軟弱,因為他就是為了傳福音而活的。他在監獄裏面,福音仍在外面傳。當基督徒知道不順利的環境開始時,事情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時候,就應該要喜樂,因為不順利的環境總要過去呢。
第二個「知道」-神給我們的使命一定完成
(第十五至十八節)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並不誠實,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
在不順利的環境中,保羅看起來很輕鬆,他知道的第二件事情是:我們的使命一定完成。他的使命就是為福音爭戰,無論好事或者壞事,但福音到底是被傳開了。因為他知道上帝知道這事,上帝必定參與在其中。在我們的環境中,上帝也必會參與,即使是有苦難的時候。因為上帝是創始成終的神。剛才所談過的夫婦,因為李長老不知道如何回應他們的境況,心裏很不安。他那時突然想起有人問耶穌:「為何這人生下來就瞎眼?」耶穌回答:「上帝要在這人身上顯出神的榮耀。」當時他還不敢回答這樣回答那夫婦。但神給他們很大的信心,他們對長老說:「這是神賜給我們最大的寶貝,你看!孩子多可愛!」無論孩子如何,都是上帝賜給他們的,他們相信這是神給他們的孩子。賜給他們怎樣的孩子神都必知道。
第三個「知道」-惡劣的環境終必改變
(第十九節)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
對每個人而言,惡劣環境都不一樣。保羅是被關在監獄中,有些人身體突然受到傷害,一生的名譽一日就沒有了,或者工作突然就沒有了。環境會隨時間改變,世界變化太快,天氣、經濟、人際關係,我們以為不會變的原則一直都會改變。
經文說:因為人的祈求,聖靈的幫助,惡劣的環境終必改變。一位北歐的弟兄,他接待李長老之後,他是很好的弟兄,他心裏愈來愈健康。他說他要留在城市裏,「因為這教會需要我,我也不想我的孩子離開這城市。」長老就建議他把思想放在祈禱裏,相信神必為這位弟兄開道路了,即使他說他四五十歲了,自言換了其他公司也不能工作了。但這是人的想法,神不是這樣想的,神要帶他帶去哪裏去都不要怕,神留下他都不要怕,惡劣的環境不會馬上改變,但終必改變。
住在香港的人,春夏秋冬變化不太大,其他地方的人變化很大。冬天可以冰封四個月,但四個月後,春天必會來到。中國人說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基督徒不應這樣,但我們求主幫助我們,靠著主可以度過一切惡劣環境。
第四個「知道」-困難的選擇已經顯明
(第二十至二十五節)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
保羅處於兩難之間,他可以選擇回到上帝那裏去,他認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但他又深信,與弟兄同住,使弟兄在信的路上又長進又喜樂。李長老說:「人最困難的就是下決定,很難做選擇,如果選擇有對錯,就不會覺得困難了。因為我們會選對的選擇。」保羅說離世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的,是最好的,是不能比的。但他又說,如果活著與弟兄在一起是有益處的。這兩個選擇是一個對自己好,一個對別人好,最後選了後者。保羅說他先考慮別人,深信要為別人而活。他在困難的環境中,環境雖沒有即時的改變,但他裏面的環境已經改變了。他沒有選擇對自己最好的,而是選擇了別人的需要。
長老提出他教會裏有一個有唐氏症的孩子,他的病不算嚴重,可說話可寫字的,他是用了很多力氣救回來的。他用他的智力已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了。有一天她媽媽找長老:「我還活著,我可以自己照顧他。但如果一天我不在,請替我照顧他。」長老沒答應,但說:「教會會照顧他。」那孩子很努力,因為他不能在外面工作,教會讓他到教會工作,把聖經放得整整齊齊的。有一次聚會中,他站起來說:「我要說我做人的原則!」他說:「在我的原則裏,上帝第一,別人第二,我第三。」李長老說,人通常不是這樣,是「我第一,上帝第二,別人第三」。這是好的基督徒。如果是不好的基督徒,我第一,我第二,我第三。長老自言,他將來在天堂應該看不見這孩子了。他看見這孩子真是活出了自己的原則。
第五個「知道」-合一的心智必須建立
(第二十七至三十節)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沉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 神。 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你們的爭戰,就與你們在我身上從前所看見、現在所聽見的一樣。
惡劣的環境可能不是一個人的,也有在家庭裏面的,也有在教會裏面。但因我們有合一的心志,面對惡劣的環境不要害怕。當我們同心同行的時候,對著惡劣的環境也要有這樣的思想:這又何妨呢?我們的家鄉不在地上,乃是在天上。保羅並沒有因為被關監獄而害怕,或者被處死而害怕。耶穌、彼得、摩西也都經歷過最惡劣的環境。基督徒面對惡劣的環境,但抱住一個心態就夠了——「這又何妨呢﹖」
最後李長老帶大家作祈禱:「感謝主的恩典,幫助我們,我們害怕惡劣的環境,我們不知如何面對,但謝謝祢,讓保羅給我們很大的榜樣,就是『這又何妨呢』。奉主耶穌的名。阿門」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