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證道
港九研經會開鑼 嘉信博士首講尼希米的屬靈觀
2012年08月01日06時11分 上午 Posted.
 |
»嘉信博士是三一神學院新約系研究教授。 |
第84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第一天的早場邀請到來自三一神學院新約系研究教授嘉信博士(Dr. D.A. Carson)分享訊息,題目是《改革的成功與缺失》,經文出自尼希米記第一章一節至十一節。有現場提供即時廣東話及普通話的傳譯。
尼希米-個人主義屬靈觀的相反
嘉信博士首先提出一種屬靈觀,這屬靈觀是由個人出發的,重視個人救贖,追求個人在上帝面前的祝福和聖潔,卻忽略整體的上帝子民。這種屬靈觀比較少重視教會的屬靈光景。這屬靈觀是由彼得提出的,並不能在尼希米記中找到。尼希米記中會看見一種完全相反的屬靈觀。尼希米是一個領袖,自己身份地位很安穩,生活很穩定,但他仍會記掛上帝子民的痛苦生活,關注上帝子民。他人生的思想、目標只是沿著上帝的意念去走。他透過祈禱,知道自己要與什麼人合作,知道自己可以影響什麼人。所以,尼希米中不能找到個人主義式的屬靈觀,只讓人看見尼希米記對上帝子民的愛和熱忱。
嘉信博士隨後介紹了尼希米的背景,他是哈迦利亞的兒子,又是上帝的僕人(第十一節)。嘉信博士從四方面看尼希米如何做事。這場講道先會釋述兩方面。
在流淚和悔改中看見上帝子民的需要
作為僕人的尼希米在流淚和悔改中看見上帝子民的需要。他生存的時期,猶太人曾兩次回到應許之地。當時有很多民族,包括之前被巴比倫人擄去的猶太人,都可回到應許之地。第一批回耶路撒冷的人,嘗試重建耶路撒冷。但因被附近猶太人的敵人攻擊,第一次的重建工作失敗。那時亞達薜西王又阻止猶太人重建城牆,使在耶路撒冷的人與從前一樣過著困苦流離的生活。尼希米當時很想知道自己故鄉發生什麼事,他用各種方法聯絡那裏的信徒,尼希米的弟兄帶消息回來時,尼希米問了弟兄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猶太漁夫在當地的境況如何,二是當時耶路撒冷的光景怎樣。這可見尼希米關注祖國子民的情況,也關注耶路撒冷的情況,對敬虔的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是聖地所建之地,是與上帝見面之地。
當時耶路撒冷有人被凌辱,聖殿、聖牆被拆毀,或重建失敗,情況很令人沮喪。尼希米回應當時耶路撒冷的人(第四節),他哭泣、禁食,而且祈禱。尼希米懇切為耶路撒冷的人向耶和華禱告,他不是抽離的官員,而是投入上帝子民的痛苦。嘉信博士提出以斯拉、保羅、摩西、以賽亞等聖經中的領袖為例子,證明所有真正認識上帝的領袖都有相同的象徵,他們關心在苦難中的上帝子民,為他們祈求。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不是與人一起犯罪,仍是為罪人哭泣。
有時候人分析目前景況會用社會科學方法或參考歷史做法,也不是錯的做法,但當看見當代的領袖看見人有罪時,他們會去分析,去忿怒,但不會為罪人哭泣、祈求。嘉信博士提出香港需要的是願意為香港、世界上帝的子民哭泣的信徒,深深為到上帝的子民而流淚、祈求。
上帝的七個特徵
在第五至十一節,尼希米以作為僕人的身分,用來自對上帝深入的認識去禱告。他聽到壞消息的時候,他不單會有情緒上的痛苦,更加的是激發起他心中一種對上帝熱切的禱告。他祈禱的背後有假設了上帝是一個怎樣的上帝,嘉信博士提出了上帝的七個特徵。
一 上帝有絕對主權(第五節)。上帝是大而可畏的。聖經和教會歷史中,當基督徒面對逼迫的時候,他們的信心和力量就是透過對上帝主權的信任。使徒行傳第四章早期使徒被迫逼的時候,用詩篇第二篇去祈禱,主題是上帝的敵人在祂面前面如何站立得住。當信徒發現周遭環境好惡劣的時候,無論什麼,仍可依靠著上帝的主權。
二 上帝是守承諾的(第五節)。上帝會愛守誡命的人。我們的盼望和信心是基於上帝的守約。經文提及上帝守約施慈愛,向守誡命的人施慈愛。以色列人並沒有守過誡命才自覺得不到上帝的祝福。但以理為子民祈禱時,他祈禱內容同尼希米差不多,可能是被擄的人常用的。舊約中,摩西最終都達不到應許之地。上帝是不斷尋找人,但人卻不斷犯罪沒有看見上帝的祝福。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人要靠著十字架,去到上帝面前悔改和流淚。羅馬書三章廿一節,頭兩章保羅說全人類在上帝面前都是犯了罪,人要悔改,並且走聖潔的路。我們都是有罪的,我們最終的路都是上帝的憐憫。
三 當有罪的時候,上帝是等人去悔改(第六至七節)。這是一個悔罪的祈禱,不單是為外面的罪人祈禱,尼希米說自己也在犯罪文化之中。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參與別人做的惡事中,但罪已散播在社會各處和人際關係中,無人可抽身稱自己無罪。尼希米不會逃避自己的罪,他更呼求神赦免人們。Dr Carson提起九一一事件後有三個有名的傳道人的發言流傳到其他地方,他們說的有部分看似正確,卻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美國社會文化上接受同性戀和墮胎,這令很多人嘩然。這審判臨到美國,是因整個民族都充滿犯罪的國民,有專注物質上的享受,權力的慾望,對人格的忽視,個人的狂傲,為小小利益去打官司,性濫交,對榮耀的追求,不懂愛人如己等。Dr Carson稱這是成了私人化的宗教,信徒只有在星期六日在教會的敬虔,但在星期一至五,在事業、家庭上作很多污穢的事,又對當代偶像的崇拜。明顯地,上帝不會忽視這些罪惡,更要叫人悔改。尼希米在這裏的出發點是愛。人有罪的時候,上帝就是要人悔改。教會歷史中,所有教會復興以前都有悔改。
四 上帝懲罰,也復興祂的子民(第八至九節)。Dr Carson引用申命記三十章與利未記第廿六章四十一至四十二節,回應上帝藉暫時的審判子民,但也復興子民。在舊約,復興是將子民帶回上帝的地土,回到上帝的聖殿。新約中,上帝沒有應許要帶人往哪去,但在啟示錄,上帝的教會在道德上離開神的道時,上帝說我會懲罰你們,但當子民願意回來的時候,也會有祝福臨到。
五 上帝認識祂的子民,也看顧祂的子民(第十節)。出埃及記中,上帝藉著大能的手拯救人出來。使徒保羅說,上帝知道誰是屬祂的。當人開始動善工,也在基督裏完成工作。希伯來書有提及,天父對他兒子有暫時操練,但上帝認識他的子民也看顧他的子民。
六 上帝會守護祂的名(第十一節)。有時求神祝福我們,我們單單為了自己屬靈的益處著想,求自己屬靈的長進。但危險的是上帝似是被我們邊緣化,只在祝福的時候找祂,卻忽略了最大的祝福是經歷上帝的榮耀。
三十五年前,嘉信博士一直參加西方大學的福音工作,過去多年一直看見學生形象改變。過去十至十五年聽過一個問題是他過去三十年前從未聽過的,最近問得更頻密了。問題是,為何上帝經常要得榮耀?要常被讚?如果是一個人的話,我們的文化會說這人是自我中心,自私又不成熟。為何這樣的上帝常要被人讚?被安撫?當然我們可以回答,我們只有一位上帝,祂不同我們,祂是神,我們是人。但我們可從聖經找到一個更深入的答案。
當上帝最得榮耀的時候,我們也最得到祝福。不單是因祂創造了我們,不單主權是屬祂的,這是我們作為上帝子民與祂的關係的核心。我們蒙受最大的祝福,我們有難以形容的喜樂。我們在言語行為上,思想上,都令上帝得榮耀,上帝得榮耀非祂有一個心理障礙,或深層需要被安撫,而是祂知道這對我們好。如果我們沒有將榮耀給上帝的話,最終只是我們受損。我們只是變成拜偶像,沒有盡心盡力愛主。我們的聖潔,我們的喜樂,我們的裏的成長,我們像上帝的形象,這一切都是依賴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最開心的事情是看見主得榮耀。
尼希米最後一句,罪的開始是不敬畏上帝,這是拜偶像的本質。敬畏上帝是悔罪的開始,也是成聖的開始。
七 上帝控制一切,只有祂告訴我們如何回應(第十一節)。由於尼希米承認上帝的主權,他知道唯一政治的願望在上帝的掌握之中,所以尼希米每日都向上帝呼求,去祈禱,因為他知道只有上帝會成就他的祈禱。
弟兄姊妹,是否覺得在互相代求的祈禱上需要更加有力呢?這力並不是出於情感上的,情感澎湃不代表更加聖潔。在互相代求上,需要的是更加深入的認識上帝。
他最後帶大家低頭禱告:「天父,我們在你面前認罪,我們背負基督的名的人,每日都需要祢的恩典和饒恕。天父,當每天我們為到教會祈禱的時候,請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去更加的認識你。我們的創造主,我們的救贖主,以致我們所有的代求是出自祢的本性。阿門。」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